考试
2021-08-02 00:48:15

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材料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材料三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需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间是有联系的,先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可依据第一问的答案回答。关于汉武帝的太学的特点在材料中可直接归纳出来,通过材料一中的内容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体现了思想上的以儒学为主,政治上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2)第一小问,根据“(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可知卢梭尊重天性的自然教育思想。第二小问,启蒙运动倡导人性与人的理性,所以可依据材料中的“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来回答他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3)第一小问,可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1952年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孤立封锁中国,所以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倒向苏联,在教育体制上也是学习苏联的模式,这样是背景之一。第二小问,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上,近代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的薄弱,所以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了重点内容。有关于原因的分析可从背景中直接提炼出即可。

(1)特点:以五经为主要内容;限制个人见解;严格考核;选拔入仕。主要作用:培养儒家治国人才;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2)思想:尊重天性的自然教育思想,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理性主义)(3)特点:以苏联为师:重点发展工科专业院校。原因:“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