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17:39:03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有良好的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六卷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他未能将方案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投资状况:依据材料一“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占比46%”“依靠贷款修筑铁路占比40%”和“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14%”等信息,可见中国的铁路建筑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说明:结合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现状分析可以得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意图:从材料二“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得出,孙中山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图。从材料“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矿产丰富。”,得出主张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国际地位、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不能实现的原因。(3)地位:从材料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可以得出受压迫,在夹缝中生存。作用: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得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材料“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得出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4)从甲午战争到民国成立前铁路建设的投资,到孙中山的铁路构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可知当时所处的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府没有自主权,受到列强的压迫,不能实现国家的兴盛发达,所以得出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1)投资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意图:维护国家主权,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原因:民主革命未完成,国家未独立,也缺乏实际的资金和人力。(3)地位:受压迫,在夹缝中生存。作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4)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