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7 10:39:42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

题目描述

【题目】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

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啸亭杂录》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  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三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答案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问,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一小问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利达到皇帝集权的目的。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第二小问通过“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看出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第三小问通过“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可以看出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后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第(2)问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一小问两种方式指的是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如汉代的内朝,明朝的内阁;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作用就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第(3)问要注意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