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

题目描述

【题目】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人初不解。一日某县民告粮船江行失风,公诘其失船为某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所对参错。公案籍以质,其人惊服。始知公之日记非漫书也。蒋颖叔为江淮发运,尝于所居公署前立占风旗,使日候之置籍焉。令诸漕纲吏程亦各记风之便逆。每运至取而合之责其稽缓者纲吏畏服,文襄亦有所本。

(选自冯梦龙《智囊••察智部•周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 自记日行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 纤悉不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尝于所居公署前立占风旗/尝与人佣耕

D. 令诸漕纲吏程亦各记风之便逆/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每 运 至 取 而 合 之 责 其 稽 缓 者 纲 吏 畏 服。

【3】结合选文,分析周忱明断沉船案的依据,并说说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B“纤悉不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两句中的“遗”前者“遗漏”,后者“给予”。A.每天;C.曾经;D.记载。【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每运至/取而合之/责其稽缓者/纲吏畏服。此题还要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3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此题首先要分析周忱明断沉船案的依据,然后再谈启示。依据从船主说的风向的情况与周忱“册历”记载情况不相符的角度作答。启示从做事认真严谨的角度、从断案秉公执法的角度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周忱任江南巡抚时,带有一本记事册,自己记载每天的行事,大小事情无一遗漏。每天阴晴风雨的天气也一定详加记录。刚开始,有许多人不明白周忱为什么要如此费事。一天,有位船主报告一艘载运米谷的粮船突遇暴风沉没。周忱讯问沉船的日期,沉船时间发生在午前或是午后,当时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周忱翻开记事本逐一详加核对)发现报案船主全是一派胡言,周忱根据记录质问,报案船主在恐惧下坦承罪行。这时众人才明白,周忱的记事本可不是随意乱写的。蒋颖叔任江淮漕运官时,也曾在公署前竖立一面占风旗,派人每天观测并记录在册子里。同时也要求各处漕运官要详细记载每日船行时的风向,等船只入港后就详加核对,对不按规定记载,或马虎随便的属吏便厉声责骂,属吏因害怕被责骂,都谨守规定。看来记载天候、风向,并非自周忱才开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