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2:14:34

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题目描述

【题目】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等整理

材料二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透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

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性者,心所生也”。他在《焚书》中曰:“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期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中国哲学大辞典》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管仲幸福观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家对幸福的追求。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与孔子、宋明理学相比,李贽的幸福观有何变化?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根据材料中“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得知孔子追求高尚精神境界,轻物质享受,安贫乐道;根据材料中“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得知管仲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2)根据材料中“胸中泰然,岂有不乐”“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得知宋明理学对幸福的追求是明理去欲,扬公去私即可获取幸福。(3)根据材料中“夫私者,人之心也”“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得知李贽肯定人的正当欲望和私心,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利益,与传统价值观截然不同。

(1)内涵:孔子追求高尚精神境界;轻物质享受,安贫乐道。管仲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2)追求:明理去欲,扬公去私而获取幸福。(3)变化:李贽肯定人们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人的私心,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利益;这与传统所倡导的安贫乐道、安分守己、明理去欲的价值观截然不同。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