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12年1月29日《申报》第八版发表了署名江东的两首绝句诗,《自民军光复南京,各省纷纷剪发,不亦快哉,戏成二绝以博一笑》:“一自降旗出石城,西风吹散剪刀声。从今而入文明国,要与欧西并马行。专制沉沉毒已深,谁知胡尾久如林。义旗一指群心解,烦恼千丝无处寻。”

同一天《申报》还报道了一条新闻《宽限剪辫》,说是自光复后,杭州下令剪辫,极为严厉,于是杭州市郊乡民,大起恐慌,相约不再进城买卖。杭州城内的六十二家商号联名请求浙江军政府,宽限十天以准备年货。

——摘编自杨早《头发的故事》

(1)结合情境,分析说明“光复”的含义。

(2)辛亥革命前后兴起的剪辫运动不仅仅是社会习俗的变革,还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据情境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剪辫的政治意义。

(3)结合情境,指出杭州严令剪辫在杭州百姓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4)除剪辫外,请再举一例说明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入文明国”,“与欧西并马行”。

 

答案解析

(1)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辫子象征清王朝的统治,剪辫表示与封建专制统治决裂的决心。(3)市郊乡民大起恐慌,相约不再进城买卖;杭州商户请求宽限剪辫。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或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4)叩头等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后又改为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君”,政治理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或改礼节、改称呼)(答出1点即可)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新军步、炮、辎重各营纷纷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由此可知,“光复”的含义是: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后,为了表示赞同民主共和,纷纷剪掉辫子。因为辫子象征清王朝的统治,剪辫表示与封建专制统治决裂的决心。(3)根据材料中的情景“杭州市郊乡民,大起恐慌”“相约不再进城买卖”“宽限十天”等信息可知,杭州严令剪辫在杭州百姓中引起的反应:市郊乡民大起恐慌,相约不再进城买卖;杭州商户请求宽限剪辫。这一现象说明了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或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4)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禁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由此可知,除剪辫外,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入文明国”,“与欧西并马行”的事例:叩头等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后又改为握手礼;改礼节、改称呼。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