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古往今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不同的管理制

题目描述

【题目】古往今来,历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弊端是什么?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书·武帝纪》

(2)材料二反映了“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材料三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shàn,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三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四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行材料四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四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

(1)弊端:诸侯更相诛伐(或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等)。措施:实行郡县制。(2)措施:实行“推恩令”。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3)问题:节度使屯兵自重,藩镇割据。措施: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4)皇帝:朱元璋(或明太祖)。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官员专权(或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5)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1)据材料“周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文武所封子弟”导致的弊端是诸侯更相诛伐(或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等);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意采取实行郡县制。为了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实施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根据材料二“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武帝”采取的推恩令,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3)据材料“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充足。) ……五代方镇益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节度使屯兵自重,藩镇割据;根据“……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可知,材料二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是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4)据材料“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措施的皇帝是朱元璋(或明太祖),明朝朱元璋在地方上取消行省,设置三司;根据“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可知,材料三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官员专权(或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5)本题为总结性试题,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