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危难、民族觉醒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危难、民族觉醒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一些头脑清醒的当权者,已经感受到了清朝统治的严重危机。他们认为: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摘编自李时岳《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头脑清醒的当权者”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与西方相比,主要的落后之处是什么?为此他们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2)材料二中图一历史人物牺牲于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与图二有何关系?这场战争和材料一中“头脑清醒的当权者”采取的行动间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康有为批评洋务运动的主要理由,并指出维新派提出的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解析

(1)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洋务运动。(2)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3)只停留在技术上,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4)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落后之处:根据材料“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可知是武器装备的落后。措施: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主要是以学习西方器物为主。(2)战争:图中的人物是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关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关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3)理由:根据材料“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知批判的是只停留在技术上,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主张:维新派的主张是变法图强。(4)特征: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甲午中日战争即可归纳出特征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