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

题目描述

【题目】【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选自《治水必躬亲》)

【乙】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①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②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③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④。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备注:①堰:堤坝。②葑(fèng):茭白根。③芟(shān):割除。 ④役者:民工。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昔海忠介治河 ________          (2)远嫌而避怨    _________

(3)为民大患     _________         (4)以通行者      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水利不兴          水波不兴    B. 好逸而恶劳         敏而好学

C. 以余力复完六井    余闻而愈悲    D. 收其利以备修湖     众妙毕备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轼 见 茅 山 一 河 专 受 江 潮 盐 桥 一 河 专 受 湖 水 遂 浚 二 河 以 通 漕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2)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5】根据【甲】【乙】两文分别概括海瑞和苏轼的性格特点。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通”:使……畅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昔”与“患”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B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喜欢、喜好”之意。A前者“兴办”,后者“起”。C前者“剩下的”,后者“我”。D前者“预备”,后者“具备”。【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轼见茅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译为:苏轼看到茅山河(东河)遇江水,盐桥河(中河)通湖水,就整治了这两条河道用作运输河道。【4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如是”“举”“以为”“泄”“限”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5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的情节,可看出海瑞的躬清治水、不畏艰险、为民着想、清正廉洁的性格特点。再如“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可看出苏轼的统筹安排,关心民生的性格特点。(一)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二)译文:河道堵塞,(人们) 就从钱塘江取水,(江潮经常泛滥淹没市区,)船穿行在城里,潮水中有大量淤泥,每三年就要疏浚一次(河道),成为百姓的灾难。(李泌开凿的)六井也差不多废弃了。苏轼看到茅山河(东河)遇江水,盐桥河(中河)通湖水,就整治了这两条河道,用作运输河道。又造了堤坝和水闸,控制西湖的蓄水和泄洪,钱塘江的潮水不再侵入(杭州)市区了,用剩余的人力和物 力重修了六口井。又开挖葑田,(把淤泥)堆积在湖里,从南到北长三十里,筑成长堤,让人们通行。     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全部割掉,寸草不留。于是(苏轼)招募人在西湖中种菱,菰根就不再长了。用种菱获得的钱作为修整西湖的经费,拿救灾余下的一万贯钱和一万石粮食,以及从朝廷那里求得的一百张度牒等财物招募民工。湖堤建成以后,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杭州人把它叫做“苏公堤”。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