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题目描述

【题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某校九年级学生就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世界史》

(1)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材料二  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界史》

(2)为解决材料二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1921年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后来,苏联领导人又采用什么建设模式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3)为解决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一问题,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做过哪些努力?建国后长期向苏联学习的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材料四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摘编自《世界史》

(4)材料四中的“大萧条”指的是哪一事件? 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什么?该“试验”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新”在何处?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资金、劳动力、国内市场。(2)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3)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4)“大萧条”指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试验”指:罗斯福新政;“新”在:国家(政府)干预经济。(5)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1)依据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领导下进行的。(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仍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了克服危机,从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实现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由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可知,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使苏联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建国后长期向苏联学习的中国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材料四中的“大萧条”指的就是经济危机。为消除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材料中的“试验”指的就是罗斯福新政;它“新”在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5)纵观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可知,任何经济模式(政策调整)都要适应本国国情;遵循客观规律;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