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甲)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

题目描述

【题目】(甲)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乙)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高可二黍许    B.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 曹沫三战所亡地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北面就群臣之位   持就火炀之

【2】用斜线(/)为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螳 螂 委 身 曲 附 欲 取 蝉 而 不 知 黄 雀 在 其 傍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吴王、齐桓公两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D项加点词语意义相同。都是“临近、趋向”之意。A前者“答应”,后者表约数。B前者“伸”,后者“延请”。C前者“丢失、失去”,后者同“无”。【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译为: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此题要注意把几件相关的事情划开。【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务”“前利”“自快”“与”等字词的翻译。“弃信于诸侯”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4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一个要攻打楚国,一个要侵略鲁国,所以他们都有恃强欺弱性格。另外他们都有听取谏言、知错能改的性格。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文句。(一)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二)译文: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