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在前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

题目描述

【题目】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在前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   隋炀帝写的《我梦江南好》用率真的文字表达了对江南出自肺腑的喜爱。唐中后期国家财政来源“江南,居十九”。宋代“国家根本,实仰东南”。

材料三   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醒世恒言》

(1)材料一中的“渠”指什么?它的开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隋炀帝喜爱的江南在何时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写出这一时期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一句能够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农业谚语。指出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江南地区出现什么新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大运河(2分)。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2分)(2)南宋(2分)。杭州(临安也可,2分)。“苏湖熟,天下足”(2分)。南迁的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分)。(3)资本主义萌芽(2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或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重大意义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实现了国家统一,开凿了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因此材料一中的“渠”指大运河。(2)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期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根本原因是从唐朝中晚期以来,许多中原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经济发展的内容。明朝中后期,江南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