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题目描述

【题目】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z1)盛。

——汉文帝

上(汉文帝)常衣绨(d)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恳请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据《史记》总结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材料二中的“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三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

(3)材料四中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境况: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提倡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办法:“推恩令”。妙处: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启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安民为本,安民必须采取宽舒富民的政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励精图治,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初年国家贫困,土地荒芜,饥荒严重。经济萧条,一片残破荒凉景象。结合课本所学,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2)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上(汉文帝)常衣绨(d)衣”“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结合课本所学,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提倡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3)依据材料四“恳请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 “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可知反映的汉武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把诸侯的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失寸土,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依据材料一秦朝末年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人民起来的反抗最终导致灭亡;西汉的初期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改善人民的生活,稳定了局面。汉朝的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俭;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得出: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安民为本,安民必须采取宽舒富民的政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励精图治,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