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23:05:56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

题目描述

【题目】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有五六十万人,到1919年已增至200万人左右。

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年平均增长(%)

中国资本

6.61

44.80

26.09

63.20

9.00

外国资本

8.13

55.20

15.16

36.80

3.90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相比于1920年,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变化?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图片中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有关。再从轮船招商局的性质和所属行业回答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影响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再从阶级力量、民主革命转型等方面回答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3)本题结合材料二“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即可回答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的角度说明其主要原因。(4)本题根据材料三“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一五”计划。再从工业化的基础的角度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影响。

(1)运动:洋务运动。企业:轮船招商局。(2)原因:一战期间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影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3)状况:较快发展。主要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4)战略:制订“一五”计划。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