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5:47:34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

(2)根据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辱”,分别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及各自的抗战路线,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为实现未来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复兴提出建议。

答案解析

(1)不同:中日两国的教科书均反映了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等历史事件,但对其前因、后果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日本的教科书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中国的教科书则基于史实,指出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因素:材料表明双方均是站在各自的国家立场和意志之上得出结论的,反映了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2)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推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为百团大战。(3)根本原因:根据“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并结合所学得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建议:可从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和平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不同:日本的教科书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中国的教科书则基于史实,指出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因素:叙述者的立场和价值观。(2)战役:正面战场 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路线:正面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3)根本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