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制度更新、科技进步和

题目描述

【题目】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制度更新、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呼声】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改革》

【历史抉择】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一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赁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辉煌成就】

材料三  1928一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的排位情况

年份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欧洲的排位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5

3

2

2

1

 

 

 

 

 

1913年和1937年世界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俄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3)苏联能取得如材料三所示的成就,原因何在?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解析

(1)俄国1861年改革。(1分)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分)(2)新经济政策。(1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分)(3)斯大林模式的推动。(1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世界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模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说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误区。(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每方面答出一点即可,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改革的认识。俄国l861年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俄国l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2)此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相关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1921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但是,这种模式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