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1:58:43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题目描述

【题目】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满眼汽车与电车”“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近来各处报馆开”等可以看出上海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城市与古代市镇的兴起有何不同。(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回答。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