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14:48:18

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的成败关乎国运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的成败关乎国运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示为我国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改革有何相同点?

材料二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序言》

(2)材料二中主持1861年改革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是走“西方模式”道路,还是走“俄罗斯特殊性”的道路?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材料三

(3)材料三中戈尔巴乔夫说出此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的改革带来什么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答案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一“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进行变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二“康有为驳斥顽固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维新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他为了进行变法,与顽固派进行了争论,最后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因此,图一是商鞅变法;图二是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根据材料二“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废除农奴制     其主要内容有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它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这些措施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自由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材料二中主持1861年改革的是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改革是走“俄罗斯特殊性”的道路,废除了农奴制,但又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大量的封建残余),当时“西方模式”的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苏联最终于1991年底解体。因此,材料三中戈尔巴乔夫说出此话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或苏联面临内外交困局面);他的改革带来的后果是苏联解体。(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成功的改革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注意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等。(任答一点,契合改革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1)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相同点:都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亚历山大二世走“俄罗斯特殊性”的道路废除了农奴制,但又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大量的封建残余)(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或苏联面临内外交困局面)苏联解体(4)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注意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等。(任答一点,契合改革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