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
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3)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
(1)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影响。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3)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相关试题
【单选题】 5W2H改进法简单、方便,易于理
50.越出站界调车时,《出站调车通知书》按距
(单选题)点火炉操作过程中,先开助燃空气再开
(多选题)根据《海牙规则》的规定,承运人对下
(单选题)为了检查某灯泡厂所生产灯泡的质量情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来临,我国城乡居民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
下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海报,印有“U
【单选题】 在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个。
关于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
在美国有一种说法:一个女人(斯托夫人)一本书
下列各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在进行修理时,发生的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琵琶记》的创作动机是( )
四川省中江县自明清时期开始,家家户户手工制作
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日益增强基层群
下列各项中属于造型艺术的是()
物流设施和装备属于现代物流系统基本要素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