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答案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及材料二中“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等信息可知,两者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其汉化进程。(2)依据材料一中“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等信息可知,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依据材料二中“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等信息可知,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结合两则材料的时间等相关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从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等方面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亦可)。(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相关试题
9913【习题】1991年,( )与同伴发明
2417【标准答案】新修订的《广东省法治宣传
2752【习题】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对
【简答题】 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分析当前阻碍集
7486下面属于古德诺著作的有()。38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
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题)间接投资的方式具有()的特点
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民主的作
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传说:一位不识字的农夫
燃气管道阀门在安装前应做( )试验,不合格
【单选题】 涎石摘除术的适应证为【 】(医卫
促黄体生成素是自青春期开始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
热效应总值不变定律是()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
试述腹部创伤的治疗原则。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
________ (直到截止日他才寄出) h
从国际格局历史性大视角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