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3 11:09:5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材料四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分析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卢沟桥事变叙述的不同之处,分析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结合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热点,让学生明确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分析其意义可从抗日战争本身、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的地位以及对今天的精神引导等角度作答即可。(2)关于“不同”,中日两国的教科书均反映了“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等历史事件,但对其前因、后果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日本的教科书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说明日本美化战争,没有认真反省侵华战争的罪行;中国的教科书则基于史实,如实指出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关于“因素”,材料表明双方均是站在各自的国家立场和意志之上得出结论的,反映了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3)关于“根本原因”,根据“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并结合所学,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1)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2)不同:日本的教科书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中国的教科书则基于史实,指出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因素:叙述者的立场和价值观。(3)根本原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