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2 01:13:17

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影响,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林则徐与魏源等从闭关锁国的束缚中挣脱,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西方国家先进科技,进而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教材列举林则徐与魏源学习西方的活动。(2)第一小问原因,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因此把中国战败的原因归结为“不用忠臣,用奸臣”。第二小问后果,这一观点导致“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延误了政治体制改革。(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教材概括“民族主义”的含义。第二小问影响,“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但大汉族主义“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和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西方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

(1)影响: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举例: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原因:不用忠臣,用奸臣。后果:反对(延误)改革,加强旧体制。(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影响: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4)因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引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