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唐、宋两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

题目描述

【题目】唐、宋两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哪个大臣被称为他的一面“镜子”?

【制度创新】

(2)唐朝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如左图说一说这一制度的名称?上图的《举子看榜》与哪一选官制度有关?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中外交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一路一带”的战略倡议,即: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4)唐朝时,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西行,为中国与印度半岛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僧是谁?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什么?

【经济繁荣】

(5)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2016年我国推出了第六套新版百元大钞(如图)。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吗?哪一时期出现在何处?

(6)锦绣两宋,稻花飘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

(1)唐太宗、魏征(2)三省六部制、科举制(3)藏族、文成公主(4)玄奘、天竺(5)交子、北宋、四川(6)经济重心南移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交子的出现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1)此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时期的统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因此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唐太宗。结合教材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成为“贞观之治”。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大臣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有时候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也未曾治罪,材料中的这句话是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2)此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政治制度。由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可知,第一幅图片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可以推断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教材可知,唐朝沿用了前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不断完善。由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榜,可推断图片二反映的是科举制。结合教材可知,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3)此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结合教材可知,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贞观十五年、松赞干布,可知反映的事件是文成公主入吐蕃。结合教材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4)此题考查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印度半岛,可以推断高僧是玄奘。结合教材可知,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求取佛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5)此题考查的是最早的纸币。结合教材可知,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和铜钱并行的货币,有利于商业的繁荣。(6)此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时抓住关键词:两宋。“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苏州、湖州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可见江南的农业产生在全国占主要地位。“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