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最早诞生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推行的什么政策?在这一政策影响下,北宋的科举制与隋唐相比有何新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科举制;隋朝(2)重文轻武政策变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3)考试内容、文体格式;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类似表达也可得分)。(4)人才选拔制度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人才选拔制度要对人才进行全方面考查;人才选拔制度要与时俱进(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1)依据材料一: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可知反映的是科举制的考试等级。结合课本所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2)依据材料二“……文士也”反映了宋朝大多数官职都用的文人,可知反映的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结合课本所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当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大多数都由文官担任;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使用,改革和发展了隋唐的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了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3)依据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结合课本所学,明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文体格式都发生了变化。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即八股文;明朝八股取士,脱离实际,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4)依据前面的材料,科举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法选拔人才。体现了人才选拔制度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明朝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带来的弊端,得出:人才选拔制度要对人才进行全方面考查;选拔人才要从多个角度确定标准;应尽量避免人才选拔制度对教育造成消极影响;从材料隋朝创立科举制、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得出:人才选拔制度要与时俱进。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