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5-30 06:40:40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

题目描述

题目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
A: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解析

“义利之辩”,在中国是由孔夫子最先揭举的,“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 A项,“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出自《论语》,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只忧愁自己的为人,不忧愁自己是否贫穷,这是典型的以“义”为行动的指南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管子》,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也就是认为经济是道德的基础,即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符合题意。
C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孔子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做“君子”,因此体现的是以“义”为行为准则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属于以“义”为行动的指南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答案:B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