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7:08:34

“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如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灵丹”的内涵,并简析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据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等特点。据材料一“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相关知识,从其“天行有常”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概括得出其内容。(2)根据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除旧”与“布新”相连,“变”与进化论结合。(3)内涵: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灵丹”的内涵即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原因:根据材料三“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联系时代背景及相关的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因素分析概括其原因,包括一战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活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空想社会主义的破产和李大钊等人的宣传等。

(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3)内涵:民主和科学。(或答“德先生、赛先生”)原因: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一战和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十月革命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