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 小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 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昌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邓?'’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扰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群臣莫对

②其实味不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用“ /'”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4】联系文中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在说理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解析

甲:选自《晏子春秋》  作者:晏婴  年代:春秋乙: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甲: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乙: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其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在这里是“它们的果实”的意思。【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使”“善”“观”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今”是句子的状语,它的后面要停顿;“王之地”是句子的主语,“方五千里”是句子的谓语,它们之间要停顿。【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描写晏子和江乙的语句,从方法和目的两个方面来分析相同之处。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晏子针对楚王的发难,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化被动为主动;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江乙通过寓言的形式,运用类比,让荆宣王明白北方诸侯真正畏惧的对象。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