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06:28:29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

题目描述

【题目】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  “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项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

答案解析

(1)“治国原则”,依据材料一“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得出:以农业为重。“积极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2)“主要方式”,依据材料二信息“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租。“经济现象”,依据材料二信息“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由材料信息“下加微(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赋税沉重;由材料信息“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3)“思考与实践”,依据所学知识从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等角度分析讨论①。如果选择分析讨论②,则“中心所在”,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是宗祠(祠堂),如敬爱堂、乐叙堂;“思想及其观念”,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德治思想、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等角度分析。

(1)原则:以农业为重(重农)。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2)主要方式:地租。经济现象:“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赋税沉重。(3)选择讨论①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选择讨论②中心所在:宗祠(祠堂);例举:敬爱堂、乐叙堂。思想与观念:儒家德治思想;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