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05:01:4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科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下列是“火烧赵家楼”事件亲历者的有关材料:

①匡互生把曹宅窗户打开,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放火烧了赵家楼

——周子同《火烧赵家楼》

②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

③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趁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进入曾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曹汝霖、陆宗與、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愤怒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

材料  组二: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下列五四运动大事记:

5月4日北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5月7日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月25日北京政府严令制止散发传单、集众游行、演讲。

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4日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捕学生。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10日天津工人酝酿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令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與3人辞职。

6月28日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组一,你认为“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放火的是匡互生吗?从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组二,概括五四运动所取得的斗争成果,并指出取得成果的具体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并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

答案解析

(1)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关于材料中火烧赵家楼的是不是匡互生,要结合史料实证的方法来进行说明,可以认为是也可以认为不是,要对材料中提供的史料进行具体分析。(2)成果:依据材料二“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可知释放被捕学生;依据材料二“罢免曹、章、陆”可知罢免曹、章、陆;依据材料“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可知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原因:依据材料二“京学生3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可知是学生罢课;依据材料二“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可知群众集会声援;依据材料“海工人开始罢工……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可知工人罢工;依据材料“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可知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等。(3)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先锋作用。五四精神: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回答。

(1)参考一:是。理由:材料①②的作者作为亲历者可信度比较大;材料①②相互印证;材料③中匡的回忆可能有所隐瞒。参考二:不是。理由:材料①②中亲历者的回忆可能有误;材料③中匡互生自己未提及此事。(2)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章、陆;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原因:学生罢课、群众集会声援、工人罢工、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商人罢市等。(3)作用:先锋作用。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