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5 22:46:43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趋势。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五:(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导致了哪些危害?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汉初、北宋和元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并指出材料四中的选官制度正式形成的朝代。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体现出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根据图①中的“齐国、鲁国、燕国等国”可知判断出是分封制,根据图2中的“武威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可以判断出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二者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为都危害了国家的统一。(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根据材料“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吸取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在地方的统治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根据材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依据是孝廉和才能,但是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据是门第、族望和才能,但是门第、族望为主;根据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是在隋朝出现的。(4)根据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分六部。丞相制度的废除的影响需要从君主专制的强化、加重皇帝负担和产生决策失误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制度:图①:分封制;图②:节度使制度。危害:使国家陷于分裂或严重的割据,导致严重的战乱(或社会动荡)。(2)秦朝:推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元朝:行省制。(3)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朝代:隋朝。(4)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影响: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加重了皇帝负担,易产生决策失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