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解析
(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相关试题
7373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佳节又重
【单选题】 挥发分为20%~40%的煤称为【
6137 一般通常所见的章鱼有多少只触角?7
【填空题】 人机工程学的英文名称是:【】。(
(单选题)保函业务若保证金比例为80%(含)
(判断题)木材的许用应力等于木材的极限强度除
《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
(判断题)基金管理公司对投资者负有重要的信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
为挖掘、延续和传承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推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通过_________,突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旨在充分利用重点大学的科技教
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2007年度科学研究十
加氢催化剂只有硫化态金属是活性中心。
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简述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歌唱活动的策略。
表象画面的流动,对人的感觉、思想、情绪产生冲
根据法律规定,人身权是专属权,一般不得出卖、
在既有线提速200~250km/h线路上,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