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09:18:4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题目描述

【题目】(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人。曾入李鸿章幕府,赞襄军务。1861年,他写成《校邠庐抗议》,书中较为全面地表达了改革大局的政治见解。

冯桂芬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不拘泥于传统先贤之道。他发展了前人的“变易”思想,提出初步的进化观点。他正视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落后,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整体中的一部分,中国应向西方学习。

在如何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冯桂芬的认知已不仅仅停留在“师夷长技”的层面上,他认为应“以中国纲常名教为本原,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来补救中国的不足。因此,他十分重视和欣赏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化学以及工农业机器生产,认为中国应该学会“自强”,应全面发展经济、军事,应裁汰冗员、整顿漕运、河务、盐务等衙门,反对以八股取士为准的科举取士,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上的落后。冯桂芬的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学术基础。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改革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并简要评价。

答案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发展了前人的‘变易’思想”可知冯桂芬受到林则徐、魏源等经世派官员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因此他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冯桂芬认为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结合其出生时间,可知“西学东渐”影响了冯桂芬。(2)主张:从材料可知冯桂芬主张向西方学习,“认为中国应该学会“自强”,应全面发展经济、军事,应裁汰冗员、整顿漕运、河务、盐务等衙门,反对以八股取士为准的科举取士”,可见其主张更改旧制,有经世致用思想;较为客观的评价了西方,意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而且在学习时候“以中国纲常名教为本原,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见其坚持中体西用。评价:应当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本题。根据材料冯桂芬“曾入李鸿章幕府,赞襄军务”,结合所学可知冯桂芬主张的“中体西用”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从局限性角度来看,冯桂芬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其目的还在于维护旧制度,因此其主张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的富强,其坚持的“中体西用”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1)①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深;②林则徐、魏源等经世派官员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③冯桂芬重视经世致用之学;④西学东渐; (2)主张:①主张经世致用与改革旧制;②较为客观的世界观,认识到中国的落后;③中体西用;评价:积极:“中体西用”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开展;局限性:由于其士大夫地主阶级的属性,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中体西用”也不能推动中国真正实现近代社会转型。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