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7 07:14:4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特点。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原因:据材料“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可知,美洲经济作物的耐旱耐耐极,适应了各种土壤耕种;据材料“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可知,人地矛盾的出现需要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影响:据材料“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地矛盾;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可知推动了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据材料“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可知,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2)局面:据材料“(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可知,由于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据材料“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为出口一大宗。”可知,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中国的门户被打开;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角度分析。

(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破坏。(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