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很讲究“耻”,“耻”即“行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很讲究“耻”,“耻”即“行己有耻”,做人做事有所不为。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把这种精神概括为“为己、有耻”;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也言“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材料二:文学巨匠鲁迅正是因为“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而感到羞耻,所以才“无情地解剖自己”“月月时时和自己战”,成为民族精神的风骨。反思历史上身败名裂之人,无一不是从“不知耻”开始的,尤其是思想上的无耻,为自己言行的堕落找到了溃决的豁口。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哪些事情应当有所为,哪些事情则应当有所不为。

答案解析

(1)①材料一说明“行己有耻”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加以弘扬。②材料二说明知耻之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约束,奋发进取,提升道德境界,成就事业;而不知耻的人则会放纵自我,最终走向堕落。(2)①有所为的事:信守承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②有所不为的事:凌弱欺生、违法乱纪、拉帮结派等。

(1)本题考查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观点。材料一体现了古人重视行己有耻,生命行己有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材料二体现了鲁迅先生用实际行动做到行己有耻,说明了行己有耻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砺意志,增强自控力,自我约束。据此作答。(2)本题考查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事情。开放性试题,有所为能体现做法正确的即可,如信守承诺、关爱他人等;有所不为即不应该做的,如恃强凌弱、打架斗殴等,言之有理即可。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