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题目描述

【题目】【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③泓而来,有司④曰:“请迨⑤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济:过河。④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⑤迨:趁着。⑥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将鼓之(______)

(2)公将驰之(______)

(3)遂逐齐师(______)

(4)难测也(______)

(5)既济,未毕陈(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乏。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3】【甲】文中有大量的细节展现了鲁庄公的“鄙”,请概括鲁庄公“鄙”在何处?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鼓”:击鼓。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遂”“既”等副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竭”“克”“迨”“济”等字词的翻译。【3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鲁庄公之“鄙”,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战前:鲁庄公目光短浅。战时:鲁庄公不察敌情,想急躁冒进。战后:鲁庄公“既克”而不知“其故”。用意:反衬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和卓越的军事才干。“长勺之战”全靠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鲁国才取得胜利。  【4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两篇文言文,特别是后一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分析宋国大败的前因后果。可从宋公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因而错失战机的角度作答。(一)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二)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