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多次跳跃的强制性变迁之中,周期

题目描述

【题目】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多次跳跃的强制性变迁之中,周期之短、规模之大皆前所未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1)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反应了我国农村发生了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后,使得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逐渐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材料二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哪一举措的正确性?其中的“社”是指什么?

材料三  1958年的两则新闻报导

   

材料四   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3)材料三两则新闻报道的粮食产量是否真实?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和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解析

(1)通过1950年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3)不真实。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 展, “左”的错误泛 滥,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危害:“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4)前两则材料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材料三过分强调速度快,急于求成,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没有按基本国情出发。说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答出基本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1)根据材料一中 “土地改革后”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根据材料二“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更关键信息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材料中的“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根据材料三“195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出现的新闻报道的粮食产量不真实;原因是: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泛 滥,高指标、浮夸风盛行。危害是:“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不符合中国国情,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4)根据上述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两则材料从中国国情出发,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材料三过分强调速度快,急于求成,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没有按基本国情出发。说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