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我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通过与对外交往的史实,可以看出一定的

题目描述

【题目】我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通过与对外交往的史实,可以看出一定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明朝中期,成为这一趋势的分水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日本交往频繁。627年,高僧玄奘开始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不畏艰险,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鉴真历经磨难,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宋朝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发达,与外国交易频繁。

元朝陆路和海陆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中外交通和贸易的新局面。

1405—1433年(明朝前期),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船队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材料二  明朝中期(16世纪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日本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比以前更加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为了消灭倭寇,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先后消灭各地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中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3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宝岛台湾。清初,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在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清朝前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政府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被迫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并于1689年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7年级下册》

材料  三年代标尺示意图

(1)A.       B.       (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即可)

(2)“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称为民族英雄”。请根据对民族英雄的解读,找出上述材料有哪些民族英雄?

(3)请仔细阅读和对比材料一、二,思考后,分别归纳出这两段材料的主题?

(4)主权不断受到侵犯,是一个国家衰败的重要表现之一。综合上述文字材料和年代标尺,你认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由兴盛到衰败从哪一个时期开始?

 

答案解析

(1)A:754年;B:郑和七次下西洋(或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郑成功(字写错不给分)(3)材料一:和平交往,或友好篇材料二:抗击外来侵略,或冲突篇。(符合以上的类似内容,即可给分。)(4)明朝中期,或16世纪中期

(1)根据年代尺“鉴真东渡到达日本”,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朝与日本交往频繁,中国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因为种种原因失败,没有到达日本。鉴真矢志不渝,继续前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故A是754年;根据年代尺B对应的时间“1405——1433年”,结合所学可知,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故B指的是:郑和下西洋。(2)依据题干对民族英雄的理解,“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称为民族英雄”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结合材料二和年代尺,16世纪中期,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属于民族英雄;“1662年郑功成收复台湾”,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维护国家领土,属于民族英雄。(3)依据前面的材料一:鉴真东渡日本和郑和下西洋,反映了中国对外的友好交往;材料二“明朝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反映了中国抗击外来侵略。(4)依据题干“主权不断受到侵犯,是一个国家衰败的重要表现之一”,结合材料二“明朝中期(16世纪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日本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比以前更加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明朝中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3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可知从明朝中期(16世纪中期),我国开始由兴盛到衰败。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