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

题目描述

【题目】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10多个诸侯国了。

(1)什么原因导致材料一中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诸侯国数目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材料二:《战国各诸侯国改革一览表》

魏文侯李悝变法

楚悼王吴起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韩昭侯申不害改革

齐威王邹忌改革

?商鞅变法

燕昭王乐毅改革

 

 

(2)表格中的“?”应填什么人物?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        ”的局面。

(3)将材料三缺失的内容补充完整。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中任选一位人物,并写出他的主要主张。

(4)以上三则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其变革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案解析

(1)诸侯争霸战争;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国家逐步走向统一。(2)秦孝公;各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展地主阶级利益。(3)百家争鸣;墨家代表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道家代表人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4)铁农具的使用以及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1)依据材料一中的数字“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10多个诸侯国了。”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连年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强国每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疆域就会扩大,国家就慢慢走上了统一。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国家逐步走向统一。(2)根据材料二《战国各诸侯国改革一览表》,“秦国?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各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先后进行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帮助下开始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3)根据材料三“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道家代表人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以及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为变革奠定了经济根源。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