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2:03: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三问,。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三问,。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它有哪些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何特点?

答案解析

(1)变化:根据所学,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和意义即可。(2)僵化的模式:根据“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可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根据“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得出弊端:僵化的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心环节: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3)特点:可从首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角度分析总结。

(1)变化: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僵化的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僵化的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