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7-28 21:37:37

    得到APP是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提

题目描述

【题目】    得到APP是罗辑思维团队出品,提倡碎片化学习方式,提供高效知识服务的一款产品。其中学习人数最多的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366讲199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A.是商品,因为其具有使用价值 B.不是商品,因为不是劳动产品

C.是商品,因为其具有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交换不等价

【2】这里的“199元”体现的货币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商品流通 D.支付手段

答案解析

本题以网络授课为背景材料,考查商品的概念、货币的职能等。第(1)小题根据薛兆丰的经济学课366讲199元,说明该课程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商品。注意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商品,主要看其是否有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第(2)小题主要弄清货币的各种职能的特点。如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等,并能够区分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含义。【1C:薛兆丰的经济学课366讲199元,说明该课程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具有价值,C说法正确。A: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具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A说法错误。BD: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是商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B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A:从材料可以看出,薛兆丰的经济学课366讲199元。这里的“199元”是一种观念的货币,体现的货币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A符合题意。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B说法错误。C: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这里的199元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C说法错误。D:材料不体现支付手段职能,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判断一个物品是否商品,一要从含义本身去判断,即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不是商品,是劳动产品而不是用于交换的也不是商品;二是从商品的基本属性上去判断,即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没有使用价值一定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也不是商品。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