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题目描述

【题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

(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

(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据材料一分析可知,修建长城的“皇帝”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征发大量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城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对于秦长城我们的看法是: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据材料二信息: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其作用是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据观察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是: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