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同学们分组开展了“抗日战争”的研究性学习。

题目描述

【题目】同学们分组开展了“抗日战争”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  研究“抗战报刊”

(1)请你依据报刊影印版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表格。

 

反映的历史事件

标志意义

报刊①

 

 

 

 

报刊②

 

 

 

 

报刊③

 

 

 

 

 

第二组  研究“抗战家书”

四川青年教师王建堂,在抗战爆发后请缨杀敌,其父致其家书一封:“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率部渡襄河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时年49岁。在东渡襄河之前,给五十九军诸将领写了一封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家书”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第三组  研究“抗战数据”

数据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的起止时间

数据二  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抗战军民伤亡数据

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

(3)阅读以上数据,结合所学,说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答案解析

(1) 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意义报刊①“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报刊②“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报刊③日本战败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2)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言之有理即可)(3)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报刊①上的“日军于昨晨突占领沈阳”可知,报纸反映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乃至东三省迅速沦亡。该事件是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因为日本是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成员。根据报刊②中提及的日军炮轰宛平城,炸毁卢沟桥可知,这是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报刊③中标题“日投降协定作签字”可知,报纸报道的事件是1945年9月2日,在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该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应为日本是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中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2)根据材料可知,王建堂的家书中提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体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张自忠的信中提到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体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3)通过两个数据可知,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3500万多人的军民伤亡,民族牺牲最大,所以,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相应的,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