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历史证明,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创新促进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历史证明,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创新促进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材料一中“列宁的思路”指的是哪一政策的实施?“苏联模式”的形成和苏联哪一任领导人有关?

材料二

罗斯福1933年在就职总统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2)演说中的感叹反映了美国当时正处于什么局面?为应对这种局面美国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该政策有什么典型特点?

[科技创新]

材料三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和交往手段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

(3)哪个国家首先造出了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谁在1885年用内燃机为动力试制汽车成功?

[自我创新]

(4)现代高科技在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要积极防范其消极影响。请你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

(1)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2)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调整工业    政府干预经济                        (3)美国    卡尔本茨           (4)汽车尾气污染环境;学生沉溺于网络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发展中的创新史实。(1)此问考查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根据课本所学,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36年,斯大林领导颁布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此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演说词中体现的是美国1933年遇到的严重经济困难。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1933年遇到严重经济困难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罗斯福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一上任就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3)本题考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要求,“蒸汽作动力的轮船”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在1807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德国人卡尔·本茨以内燃机为动力,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4)此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了汽车尾气污染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交通住房问题等。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网络的出现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生应该做到就是从自我做起,保护资源和环境,节约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做到文明上网。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