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中华语言的

题目描述

【题目】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中华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历史上有许多评价人物的对联,简洁生动地记下了历史。阅读两幅对联,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东北事起加重民族危机背负一世罪名

华清兵谏促成国共合作不愧千古功臣

(1)材料一中对联涉及哪两个事变

(2)分别说明这两个事变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3)这幅对联是对谁的评价?从背负东北的罪名到华清的民族功臣,它转变的时代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盼和平要民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避内战揭阴谋看陪都重庆我来谈判

(4)重庆是何时成为战时陪都的?

(5)结合上下联我来谈判中的“我”指的是谁?谈判的最终成果是什么?

答案解析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2)东北三省沦入敌手。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张学良日本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5)毛泽东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或《双十协定》)

(1)依据材料一“东北事起加重民族危机背负一世罪名”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据材料“华清兵谏促成国共合作不愧千古功臣”可知,反映的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联共抗日,停止内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面对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张学良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其影响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二小问,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和平解决。其影响是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揭开了国共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依据所学可知,这幅对联是对张学良的评价;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张学良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张学良背负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联合共赴国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张学良成为中华民族的功臣,因此从背负东北的罪名到华清的民族功臣,它转变的时代因素是日本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5)依据材料二“盼和平要民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避内战揭阴谋看陪都重庆我来谈判”可知,该对联反映的是重庆谈判,“我”指的是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