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14:48:55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凸显,思想解放刻不容缓。阅读下列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凸显,思想解放刻不容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传统心态,并指出这种传统心态被逐渐打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客观进步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及其特点,指出采用这种宣传的决定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醉心欧化”的代表性事件,并分析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过于盲目”的客观因素。

(5)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心态”,根据材料“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得出:盲目自大;根据材料“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得出: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第二小问“主因”,根据所学可知,列强的侵略(中国惨败)。(2)根据材料“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得出: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根据所学得出:近代化的开端。(3)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据此得出方式:托古改制(披着经学的外衣)。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得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第三小问“因素”,注意“决定因素”是经济方面,根据所学直接得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4)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得出: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因素”,注意是“客观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根据材料“保存国粹”“保守”得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5)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救亡图存。

(1)心态:盲目自大;因循守旧(愚昧无知)。主因:列强的侵略(中国惨败)。(2)作用: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近代化的开端。(3)方式:托古改制(披着经学的外衣)。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因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4)事件:新文化运动。因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儒家思想根深蒂固。(5)核心:救亡图存。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