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1 22:56:03

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并在交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以下材料

题目描述

【题目】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并在交流中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答案解析

第(1)问,“元素”,由材料一信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概括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等。“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从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入侵、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等。“思想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改良立宪;孙中山主张民主革命、建立共和。

(1)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入侵;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主张:“中体西用”、改良立宪、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或三民主义)。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