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二)文言文阅读

题目描述

【题目】(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①。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②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之事。

②议者:指对诸葛亮决议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 此进趋之时也              以伤先帝之明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 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北伐中原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 甲文叙述了先帝托孤和“受命以来”所做工作,“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是受托后的心情,他担心不能“攘除奸凶”会使自己的英名受损。

C. 乙文中“先帝之遗愿”是指甲文中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甲乙两文都写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为平定南蛮后可以安心出兵北伐。

D. 甲乙两文语言上多用四字短语,音节铿锵,酣畅平易,说理透彻,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尤其是甲文所写战略目标,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

【4】纵观甲乙两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北伐的三个理由。

答案解析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参考译文:甲: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乙: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D项第一个“顾”是“看到”的意思,第二个“顾”是“拜访”的意思。A:到。B:结构助词,的。C:所以。故选D。【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所以”“职分”“故”“毛”是此题中的关键词,一定要解释准确。【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B项有误,诸葛亮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英名受损”,而是“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4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对比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区分两篇文言文内容的相同之处。“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和“奉先帝之遗愿”写的是自己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尽忠陛下的职责。“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和“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写的是南方叛乱已定,武器装备充足。“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和“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写的是敌方受到威胁,正疲惫中。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