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1970-01-01 08:00:0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古代曾出现众多的、分散的部落,随

题目描述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古代曾出现众多的、分散的部落,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呈现出由分散走向统一的趋势。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反映的人物有何事迹(不少于两条)?结合所学知识,给图2起一个恰当的名称。

(2)图2中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可填序号)?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治世”的做法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什么?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不法古”体现在哪里?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对秦国有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三:

材料四:汉高祖建立西汉后,仍然实行“分天下”(分封诸侯)政策。……这种分天下的体制,可以短暂释放社会活力,带来黄金时代。但像钟摆,并不稳定,不是最终摆向战国(诸侯争霸),就是摆向秦制。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4)材料三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材料四中“黄金时代”是指西汉哪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该时期,哪两股势力导致了汉朝出现“像钟摆,并不稳定”的混乱社会状况?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方面来解决“摆向战国的危机”?

(6)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历史呈现哪一特征?

答案解析

(1)治水成功、建立夏朝。战国七雄形势图(2)诸侯国:A(或者秦国)。原因:实行商鞅变法。(3)做法: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体现:奖励军功。影响: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4)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5)皇帝:汉文帝、汉景帝。势力:诸侯王,地方豪强地主;解决: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1)依据材料一中图1的人物是禹,结合所学可知,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国号夏;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结合所学可知,图2描述的是战国七雄形势图。(2)结合所学可知,图2中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秦国,即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这是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3)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治世”的做法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是废井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奖励军功体现了“不法古”;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4)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管理全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有利的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5)依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注意勤俭节约,休养生息,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商鞅材料四中“黄金时代”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统治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诸侯王,地方豪强地主导致了汉朝出现“像钟摆,并不稳定”的混乱社会状况;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方面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解决了“摆向战国的危机”。 (6)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