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04 10:57:20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题目描述

【题目】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材料三  “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明太祖朱元璋诏令

材料四  豪富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每名计一日追给雇工钱六十文。

——据《明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材料一的现象与这一观念有何关系?

(3)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解析

(1)现象:概括材料“除井田,民得卖买”可知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农民生活困苦。(2)观念:概括材料可知人们认为土地最可靠,全社会都致力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故得到“以土地为根本的观念”。关系:结合材料一土地私有、买卖和兼并现象可知,土地私有和买卖推动私有制的发展,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土地兼并。(3)历史信息:材料三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不论齿序,以少事长之礼”,材料四佃户与田主的关系是“役使佃客抬轿者,杖六十”,由此可见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法律上地位的平等。目的:从统治者的角度,他所做一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1)现象: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废除);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3)信息:田主与佃户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田主与佃户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