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2021-08-13 15:04:16

2018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描述

【题目】2018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他回国后即投身大革命洪流,担任○○○○政治部主任,是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指的是?这次“大革命洪流”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场战争?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同志作为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他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材料二中所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次事件之后,经过反复探索,中共走上了哪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材料二中所说“挽救红军、挽救党”指的是哪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重要的会议是在哪一历史事件进行中召开的?

材料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方针,亲赴事变发生地,多方斡旋,推动了事变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新局面。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材料三所说的事变指的是?发动这一事变的是谁?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4)1954年,周恩来在和印度、缅甸发展外交关系时,首倡了哪一外交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又提出一个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下图与周恩来握手的是美国哪位总统?这次握手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1924年,他回国后即投身大革命洪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26年夏,国共两党决定实行北伐战争,以武力打倒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北伐军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将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北洋军阀迅速崩溃。所以,“大革命洪流”的高潮部分是北伐战争。(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的问题信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同志作为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第三问,依据材料二的问题信息“挽救红军、挽救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在长征的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红军、挽救党,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四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周恩来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方针,亲赴事变发生地,多方斡旋,推动了事变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新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新局面。(4)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周恩来在和印度、缅甸发展外交关系时,首倡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三问,依据材料中所给图片信息,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称为“历史性的握手”。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2)南昌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遵义会议   长征途中(3)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   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新局面(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尼克松   中美关系正常化

加载中...
AI正在思考中,请稍候...